close

古典音樂:Canon(卡農)



■ 以下文章節錄自..翔翔古典音樂世界

    帕海貝爾的「卡農」,原本只是無數巴洛克佳作中的其中一首,以三部小提琴間隔兩小節演奏一首完全相同的曲調,工整精緻,

但絕不會有人想到它會在「流行音樂」市場走紅,後來有一年家庭倫理片「凡夫俗子」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獎,

它的配樂就是這首「卡農」,全世界的電影迷哥迷姐沈醉於劇情,同時也愛上這首只用弦樂、無多花巧的作品。

    卡農因為是三部輪唱,加上低音部大提琴不斷重複著頑固的低音和弦 ,不像浪漫派作品一樣高潮起伏、

驚心動魄。但是它就像電影標題「凡夫俗子」一樣,看似反複平常的進行中,卻交相共鳴出多種音色效果。

在悠然不動中,卻又脈動著瞬息萬變的生命力。

作曲家簡介

帕海貝爾(Johann Pachelbel):

   一六五三年生於德國紐倫堡,一七O六年亦卒於紐倫堡。德國作曲 家、管風琴家,

先後曾在許多地方擔任過管風琴師的職位。

        今日在談西洋音樂史時,常常會將帕海貝爾忽略掉,即使提到,也多半僅是說他是「數字低音時代」的管風琴大師而已,

事實上他的作品曾對巴哈產生過很大的影響,其著名作品包括(眾贊歌前奏)七十八首、

由三把小提琴與數字低音的(D大調卡農與吉格)等。

       其中以(D大調卡農與吉格)最為世人所喜愛,這首曲子堪稱「數字低音時代」的代表作。

首先數字低音奏出兩小節的旋律,然後不斷地重複(這種又稱作頑固低音),高音部則於其上不斷變化,

這兩個聲部遵守著嚴格的對位法則,各自規律地不斷往前發展,最後光輝地結束,縱觀全曲,曲式雖嚴謹,

但作曲家卻能在嚴格的形式中作自由的變化,作曲技巧令人嘆為觀止,可說是巴哈以前的最高傑作之一。

曲目介紹

    本曲創作時間推斷是在一六七八至一六九0年之間,樂曲編制由三部小提琴、數字低音(通常由大提琴擔任)組成。

首先由低音樂器奏出兩小節頑固低音音型(這個音型將貫串全曲),一共反覆了十八次,成為樂曲主幹。

接著由第一小提琴奏出主旋律,第二小提琴、第三小提琴分別相差兩小節依次加入,演奏與第一小提琴完全相同的曲譜。

二部小提琴以簡單不過的架構發展,節奏和音量逐漸加快、加強,最後達到高潮。全曲扣人心弦,一氣呵成。

■ 以下文章摘自音樂我的夢想

Canon and Gigue in D

卡農並非曲名,而是一種曲式,字面上意思是「輪唱」,簡單的講,就是有數個聲部的旋律依次出現,交叉進行,互相模仿,互相追隨,給人綿延不斷的感覺。 

最出名的卡農是十七世紀德國作曲家Johann Pachelbel (帕海貝爾, 1653-1706) 的卡農,全名是"Canon and Gigue in D"。

Gigue是吉格舞曲,不知道它跳起來是啥樣子,我印象裡有人說它是一種Circular Dance。

帕海貝爾擅長演奏風琴,是當時最偉大的風琴作曲家。巴哈的兄長就曾是他的門下學生。

帕海貝爾窮畢生精力所寫的教會音樂,在今天已少有人聽。人們談到巴洛克時期著名的作曲家時,他很少被排上名。

跟他所寫的那些教會音樂堂皇鉅作比較,卡農曲長僅五分鐘,是微不足道的小品。諷刺的是,使帕海貝爾留名後世的反而是這首卡農。

卡農旋律簡單樸實,但具有精密完美的樂曲結構,充份展現對位法的魅力。樂曲中還有一點值得一提,其低音部為只有八個音符組成的同一旋律,

同一旋律從頭到尾重覆了28次。

帕海貝爾的卡農約作於1680年,三百年後,魅力依然不減,成為最受現代人喜愛的器樂小品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cjsrex 的頭像
    cjsrex

    RBSU在地球的日子

    cjsre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